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精确测量,主要依赖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以及严格的校准流程。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针对不同污染物的传感器技术
1、颗粒物(PM2.5、PM10)传感器:常见的有光散射法和β射线法。光散射法基于光照射到颗粒物时产生的散射光强度与颗粒物浓度呈正相关原理,通过特定角度收集散射光并经微处理器利用算法得出颗粒物等效粒径及数量,进而得到质量浓度。如一些便携式环境空气PM2.5/PM10自动监测仪采用此方法。β射线法是让空气采样流量通过已称重滤膜,根据颗粒物吸收β射线能量使滤膜重量增加的原理,通过测量前后滤膜重量差及采气体积计算出颗粒物浓度,该方法准确性高,常用于标准监测站。
2、二氧化硫(SO₂)传感器:通常采用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或紫外荧光法传感器。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中,SO₂与电解质内的电极发生化学反应使电极平衡改变来测量;紫外荧光法传感器则是利用SO₂在特定波长紫外光照射下吸收能量后产生荧光,荧光强度与SO₂浓度相关,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来确定其浓度。
3、氮氧化物(NOₓ)传感器:一般使用化学发光法传感器或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式传感器。化学发光法是基于NO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的NO₂分子,当NO₂分子回到基态时发出光子,通过检测光子的数量来确定NOₓ浓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式传感器是利用NOₓ吸附在金属氧化物表面引起电导率变化来测量。
4、一氧化碳(CO)传感器:多采用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或红外式传感器。定电位电解式传感器中,CO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电流变化来检测;红外式传感器则依据CO对特定红外波长的吸收特性,通过检测吸收后的光强变化来计算其浓度。
5、臭氧(O₃)传感器:主要有紫外光度法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紫外光度法利用臭氧对特定波长紫外光的吸收,通过测量吸收后的光强变化确定浓度;电化学传感器则是基于臭氧在电极表面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变化来检测。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1、信号转换与放大:传感器将污染物浓度转化为电信号后,需经过信号调理电路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以提高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便于后续的数据采集。
2、模数转换(ADC):由于传感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而数字信号更便于处理和传输,所以需要通过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微处理器能够读取和处理。
3、微处理器计算:微处理器根据存储在其内存中的算法,对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污染物的浓度值。这些算法通常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建立的,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4、数据存储与传输:测量得到的污染物浓度数据会被存储在仪器的内部存储器中,同时可以通过通信接口(如USB、RS485、GPRS等)传输到外部设备(如计算机、手机APP、云平台等),以便进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和远程监控。
三、校准与质量控制
1、定期校准:为了保证监测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使用标准气体或已知浓度的校准设备对仪器进行校准。例如,对于气体传感器,可以使用标准气体瓶提供已知浓度的气体,检查仪器的测量结果是否准确;对于颗粒物传感器,可以使用经过称重的标准颗粒物滤膜进行校准。
2、温度和湿度补偿: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对传感器的性能产生影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因此,监测仪器通常会配备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对测量结果进行温度和湿度补偿,以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3、多点校准和线性校正:在实际测量中,传感器的响应可能不是全线性的,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以在不同的浓度点上进行校准,然后通过线性插值或其他数学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通过采用针对各种污染物的专用传感器技术,结合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并通过严格的校准与质量控制流程,实现了对空气中多种污染物的精确测量。